骨盆腔發炎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子宮卵巢)及周圍結締組織,骨盆腔膜發生炎症時的統稱。正常狀況下子宮內部以及輸卵管是無菌的,子宮頸內會有黏稠的黏液防止細菌入侵,造成它們發炎最主要的原因是陰道的病菌先感染子宮頸,破壞了子宮頸的保護作用,進而往上跑到子宮。常見致病菌如披衣菌、淋病、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其中披衣菌和淋病占一半以上。而這二種菌多半和性行為有關。
骨盆腔發炎的高危險群包括1.性生活很頻繁的年輕女性。2.性伴侶較多(一個月內有兩個以上的性伴侶)。3.先前曾有過骨盆腔感染,常有陰道感染,常沖洗陰道。4.最近四個月內有裝子宮避孕器。5.最近有做過流產手術或子宮手術。
常見症狀有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加、畏寒或發燒、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小便疼痛、拉肚子等腸胃症狀。而且,常見後遺症如下:1.反覆發作;2.骨盆腔沾黏;3.慢性下腹痛;4.不孕;5.子宮外孕;6.性交疼痛。
中醫治療慢性骨盆腔發炎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肝經循行骨盆腔絡陰器,肝經濕熱加重骨盆腔發炎,臨床經驗以八味帶下方,龍
|
|
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土茯芩、川萆薢、樁根白皮、白雞冠花、敗醬草、菌柏、蛇床子、苦參根等,可有效改善下焦濕熱帶來之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加。小便疼痛可酌加番麥鬚、車前草、海金砂、金錢草。不正常陰道出血可酌加白茅根、藕節、仙鶴草、黃芩、黃連等。拉肚子可酌加山藥、防風、石榴皮、白朮、砂仁等,大黃牡丹皮湯對反覆骨盆腔發炎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骨盆腔沾黏常反射在小腹腹壁層的疼痛,若按壓有很明顯的條索狀,筋結點壓疼點,可以小針刀破除小腹避疼痛反射點,可有效緩解因骨盆腔沾黏帶來的小腹不適。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平常保養,中醫強調扶正袪邪,可以黃耆、西洋參、東洋參泡茶喝,提高抵抗力。睡眠充足,多休息,生活規律多運動,避免不乾淨的性生活,減少性生活次數,注意個人衛生。飲食避免油炸、太辣、太油膩、太刺激性及生冷冰涼的。
(原載於114年04月14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