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通常是指背部肋骨下緣以下的部分,由於好發於第4和第5腰椎或第5腰椎和第1薦椎間,也可稱為「腰痛」。主要病因包括:1.脊椎及附近肌肉、神經或軟組織的傷害。2.年紀漸增,導致老化。3.病毒或細菌感染。4.腹腔內其他臟器疾病,例如類前列腺炎綜合症。5.椎間盤突出,刺激周邊神經引起疼痛與麻木。6.僵直性脊椎炎,為一個或多個椎體在它的韌帶附著端的炎症,主要侵犯年輕人,造成慢性下背痛與嚴重晨間僵硬等現象。7.腫瘤或轉移。8.脊椎骨折。
下背痛症狀經常是多樣化的,它也會用肌肉痙攣的現象來表現。下背痛常呈間斷性發作,在站或坐姿時會加劇,平臥時疼痛會減輕。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下背痛的病因多樣化,90%是機械性因素所引起,10%是全身疾病的一個表徵。任何人都可能會背部損傷,某些特殊職業如挑夫、搬運工等容易發生。女孩較男孩容易產生脊椎側彎,僵直性脊椎炎經常在20到40歲時發病,男性多於女性。劇烈運動、抬舉重物、姿勢不當等
|
|
皆可能引起肌肉拉傷造成下背痛。先天性脊椎側彎可能存在某些遺傳因素,而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大多有家族史。
中醫治療下背痛主要從肝腎下手,肝主筋,腎主骨,肝血濡養筋,腎水濡養骨,常用方如獨活寄生湯合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虎潛丸等,調理肝腎,治療下背痛效果佳,配合行氣活血化瘀,改善循環,增進療效,常用方如疏經活血湯,桃紅四物湯,丹七散等。若是反覆性腰痠痛,通常在腰大肌附著在骨盆上處,常有細條索狀硬結塊壓痛點,在腰椎兩側華陀挾脊肌也常有壓痛硬結塊,另外薦椎周圍也容易出現壓痛點,這些都是因為長期勞累或反覆受傷,造成組織腫脹。發炎形成沾黏,小針刀是很好的選擇,小針刀可以鬆解沾黏組織,針對條索狀的硬結塊有很好的鬆解作用,改善痠痛,比較不會復發,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原載於114年03月31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