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它是指位於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沾黏。其特點是在橈骨莖突處腫脹疼痛,且常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手腕及手的扭擰的動作,拇指的反覆伸直或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檢查時若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過度背屈則會產生手腕疼痛此為「芬克斯坦現象」。橈骨突之壓痛及拇指外展,背屈有劈拍聲響聲有時會很明顯,有些人同時會合併有腱鞘囊腫。
媽媽手好發於50幾歲的婦女,或生產後的媽媽,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抱小孩、洗衣服、扭擰物品、打字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會患板機指,30%的病人會同時發病於兩手腕。而準媽媽們因為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
|
|
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另外像長時間打字的行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屬於高危險群。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1.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2.手腕月狀骨病變。3.腕隧道症候群。4.頸部神經壓迫。
中醫治療媽媽手,藥物方面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方以桃紅四物湯合散腫潰堅湯,正骨紫金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木瓜、白芍、甘草等。針灸可舒緩疼痛,壓痛點阿是穴配合外關、合谷等為常用穴道。最直接根本有效的治療是小針刀治療,針對橈骨莖突腱鞘狹窄發炎沾黏,進行鬆解術,1週1次,約3-4次,可有效根治「媽媽手」。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使媽媽手獲得很好的改善。
(原載於113年09月23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