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交感失養症  

 「交感神經失養症」是一種發生機轉和病程不明的疼痛症候群,近百年來陸續有學者提到,但直到1993年奧蘭多舉行的國際疼痛研究會才正式定名。病人常在肢體受傷後,沿著原始受傷部位,向遠端發生局部疼痛的症狀。臨床表現,除了慢性疼痛、痛覺過敏,並且還伴隨感覺、運動、自主神經和失養為障礙,但主要症狀還是以疼痛為主。雖然大多數病人皆有肢體受傷病史,仍約有10%病人不記得或僅記得有些微損傷,此類族群發病年齡,平均比有確定受傷史者約年輕9歲。

 根據de Mos M等人的研究,本病的發生率約26/105,男女比例則為1比3.5。好發年齡為55-75歲,發病年齡大者,病程較為緩和,小孩發病者,則相對少見。另一項研究顯示,發病後6年,30%病人認為自己完全康復;54%則認為雖未痊癒但已穩定,且可重回工作崗位;另有15%自認未有改善,且該族群中超過30%無法重回職場。

 根據發病時間及症狀,本病分成三期,包括1.創傷期:主要是最初受傷的幾個星期內,以疼痛、過度敏感及腫脹為主要症狀。2.失養期:持續約3-6個月,此時疼痛、腫脹、毛髮、皮膚及自主神經異常症狀逐漸減輕。3.萎縮期:皮膚及肌肉出現萎縮,關節活動受限,也開始出現骨質疏鬆,此期萎縮和疼痛通常不可逆,因此預後不佳。

 

 

2.失養期:持續約3-6個月,此時疼痛、腫脹、毛髮、皮膚及自主神經異常症狀逐漸減輕。3.萎縮期:皮膚及肌肉出現萎縮,關節活動受限,也開始出現骨質疏鬆,此期萎縮和疼痛通常不可逆,因此預後不佳。

 本病原因相當複雜,並無定論,目前認為有8大可能原因:1.發炎過程的結果。2.交感神經障礙。3.中樞過敏化。4.自體免疫反應。5.肢體缺血,或血液再灌洗過程時損傷的結果。6.大腦皮質重組的結果。7.神經損傷造成。8.神經原性發炎。

 中醫治療交感失養症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為主,改善創傷期症狀,常用如桃紅四物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地龍、丹皮、齊芍、生地、紫草、忍冬、仙鶴草等。可以健脾胃,養肝血為主,改善失養期症狀,常以四君子湯,芍藥甘草湯加減黃、蓮子、芡實、白扁豆等,可以健脾補腎養肝血改善萎縮期,常用右歸丸、龜鹿二仙膠、四物湯加減白芷、薑黃、丹參、赤芍等。配合針灸,循經取穴,遠近施針,有助病情改善。頭皮針常用穴位:百會透太陽、四神聰、額中帶、額旁一、二、三帶。耳針:下視丘、視丘、基底核、腦幹。眼針:眼八卦針。體針:曲池、合谷、陽陵泉、太沖。

(原載於113年01月01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