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中醫治療肌筋膜症候群  

「肌筋膜症候群」是人體肌肉因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所出現症狀的總稱;主要由於隨意肌長期緊張狀態下,會阻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得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如乳酸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痠痛感,導致腰痠背痛。其主要特色是局部肌膜之疼痛,通常有激發點,若觸及此激發點則可引發典型的轉移痛;激發點處通常可發現局部之痛點及緊繃之肌束,有時在壓觸時可引發局部之抽動。有些患者更伴隨耳鳴、流淚、眩暈、心悸、手麻、腳麻等症狀。

長時間固定姿勢者,例如辦公室工作者,易患頭頸部、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勞動者易患有背部或臀部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老年人常有膝痛無法蹲下,可能只是下肢肌肉之肌筋膜症候群。以常見頭頸部肌筋膜疼痛為例:1.協方肌常引起項緊、落枕、膏肓痛、顳側痛。2.胸鎖乳突肌常引起頭暈、頭痛、耳鳴、視力模糊。3.提肩胛肌常引起脖子僵硬。4.頭夾肌及頸夾肌常引起頭項痛。5.後頸肌群常引起脖子僵硬、頭緊痛。6.下枕骨肌常引起金箍咒形的頭痛。7.顳肌常引起單側顳部的頭痛。8.臉部表情肌及咀嚼肌常引起顳顎關節疼痛牙關開合困難,甚至假性三叉神經痛。

另外肩胸背部、腰臀部、上下肢皆有可能產生肌筋膜疼痛,須和頸腰部椎間盤突出、長骨刺、焦慮症、憂鬱症等分辨。肌筋膜症候群已是現代社會高度緊張生活下的產物,其中以31-50歲最多,其次為20-30歲。

肌筋膜症候群歸屬到傳統醫學「痺症」範疇。其發生多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個人的體質、抗病能力有關,如工作勞累、固定姿勢久、氣血運行不暢,引起肢體、肌肉關節等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等,若氣血虧虛、陽氣不振、腠理疏漏、衛陽不固,治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則肌筋膜疼痛更甚,反覆發作,不易痊癒。


 

 

在治理上把握氣、血、肝、腎之調理,行氣、活血、補氣血、養肝血、補腎血。氣血循環好,則乳酸堆積物易從血液清除帶走,痠痛自減;肝自濡養筋,腎水濡養骨,肝血腎水足則勞損痠痛改善。 臨床治療常見藥物調理包括行氣、活血、補氣、補血、養肝血、補腎水。

根據不同部位疼痛,不同肌肉起止點,不同經絡循行,施予針灸治療,配合熱敷、藥蒸,當可緩解。若在勞損之外,另有風、寒、濕邪侵襲,則需酌加祛風、散寒、滲濕等藥物。

平常保養十大要訣,1.勿固定同一姿勢太久,保持正確良好姿勢。2.坐立姿勢切記彎腰弓背、突肚翹股。3.長途開車,司機須常變換姿勢,定時下車如廁走動。4.搬物最好先蹲下靠兩腿出力,不要單靠腰力支撐。5.勿使用過硬或過軟床墊,枕頭以軟而有彈性,高瘦6-9公分為宜。6.勿長期穿高跟鞋,以免使腓腸肌和背肌群的緊張度增加,易引起肌肉疲勞而痠痛。7.注意桌面高度,過高、過低接不適合。8.規律運動,保持肌肉鬆軟彈性。9.勿過勞累。10. 睡眠充足,充分休息放鬆肌肉。

(原載於110年02月08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