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中醫調理克隆氏症腸道疾病  

克隆氏症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15-35歲,高峰期為20歲左右,男女比例相當,歐美較常見,東方人較少,也不罕見。其疾病成因仍不明,但和基因、感染、免疫反應失控,身心醫學各方面因素都可能相關。常見症狀為:右腹部疼痛、非出血性腹瀉、腹脹、直腸出血、體重減輕、發燒、吸收不良、腸道蛋白質流失。臨床常併發廔管,肛門周圍病變和狹窄,甚至腸阻塞。

克隆氏症為一慢性全壁式(transmural)的發炎疾病,可能侵犯由口至肛門的任何部位,約半數會有直腸病變,且常併有許多腸道外表現。潰瘍的特點是鵝口瘡般,縱走式或融合式的型態,且邊緣組織接近正常,病變則是跳躍極全壁式侵犯。初期黏膜的表現只是水腫,但不斷進行全壁性發炎,造成纖維化,形成緊縮的瘢痕。由於可侵犯管狀腸胃道的任何部分,因此無法單純以外科切除的方式治癒。約有10-20%病發關節炎,臨床表現有脊椎炎,薦髂關節炎和末梢關節炎,特別是膝和踝,末梢關節炎之嚴重度和腸炎之活動性有關,脊椎炎即無此關連性,關節外之表徵有結節性紅斑、口腔炎、葡萄膜炎和壞疽性膿皮病,也和末梢關節炎有關連性。

大約有4成以上的病人,病變的部位是局限於迴腸末端;約有2成5病人,病變波及昇結腸;約有2成病人,病變成散在性地出現在小腸,病變和病變之間的腸道,完全正常,稱為「遺漏區」,另外少數的病人,病變只發生在大腸、胃、或十二指腸。臨床上病人表徵可分為六種類型:1.急性回腸炎;2.局部迴腸炎;3.迴長空腸炎;4.十二指腸及胃之肉芽腫性發炎;5.小腸及大腸炎;6.結腸之肉芽腫性發炎。內視鏡檢查是評估急診斷克隆氏症的主要診斷措施,結腸黏膜活組織切片檢查顯示約有30-50%之檢體,會出現肉芽體。


 

 

克隆氏症歸屬於傳統醫學「腹痛」、「泄瀉」、「痢痰」範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謂:「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及泄,當臍而痛…」;《素問‧太陰陽明論》有「濕勝而濡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太陽司天之政,四時之氣,風濕交爭,民病注下赤白」。克隆氏症主要因免疫反應失控引起腸道發炎,感染、情緒壓力皆會誘發況加重,在病因上可由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體虛久病引起或加重,在病機上常見肝氣橫逆侮脾胃,木來克土,或肝氣鬱滯,脾胃濕盛,木鬱土壅,肝氣條達則腹脹,腹痛減少,肉芽腫發炎較能改善,脾胃土氣足,水分代謝正常,則較不會腹瀉,吸收較好,長久較不會營養不良。肝鬱脾胃壅久則化濕化熱,疏肝,健脾胃,淡滲利濕,清利濕熱為治療克隆氏症基本原則,酌加活血化瘀理氣藥,有助改善腸道循環,調節水分代謝,避免腸黏膜腫脹發炎。 所以臨床常見調理方式,包括疏肝、健脾胃、淡滲利濕、清利濕熱、活血化瘀理氣,依不同症狀給予不同藥方。

(原載於110年02月01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