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退化性關節炎中醫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或關節下骨頭損傷的關節炎,常見症狀是關節疼痛或僵硬,初次發病常僅見於運動之後但發病次數會隨時間增加;其他症狀包含關節腫脹、關節活動度降低,若進犯背部,則可能導致四肢無力或麻木。好發患病部位為手指末梢關節、拇指根部、頸部、下背部、膝蓋及臀部。骨關節炎常好發於特定一側,另一側則較少發生;常常會延續多年,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骨關節炎與其他關節炎不同,僅會侵犯關節,而不會進犯其他組織。
 主要由於關節腔中缺少了粘性的滑液(關節液),導致原本應該充當骨關節中作為軟墊的軟骨不正常磨擦,造成破壞與退化。當軟骨退化後,便無法保護骨頭表面,在行走或站立時,身體重量使到退化的關節更加痛苦。由於懼怕痛苦,自然減少了運動,於是那裡的肌肉也跟隨萎縮,並且韌帶也許變得更加鬆馳。
 病因包含先前關節有受傷過、關節發育異常、遺傳等因素,風險相對較高的族群包含體重過重、長短腿、因工作而使關節長期承受高度壓力者等。一般認為機械性壓力或低度發炎乃造成骨關節炎的元兇,患者的關節軟骨流失,進而磨損關節下的硬骨;骨關節炎會使運動時疼痛讓關節難以運作,可能導致肌肉流失。
 可分為下面二類:
 1.原發性,指發病原因不明,患者沒有創傷、感染、先天性畸形病史,無遺傳性缺陷,無全身代謝及內分泌異常。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2.繼發性,指由於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創傷,如關節內骨折;關節面後天性不平整,如骨的缺血性壞死;關節不穩定,如關節囊或韌帶鬆弛等;關節畸形引起的關節面對合不良,如膝內翻、膝外翻等原因,在關節局部原有病變的基礎上發生的骨關節炎。

 


 

 

 中醫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主要以養肝血,補腎水,行氣活血化瘀為主。肝主木,腎主水,腎水能涵肝木,養肝血柔筋,補腎水養骨,腎水涵養肝木則筋骨壯。退化性關節炎最常以肝血腎水不足表現,臨床常以獨活寄生湯合疏經活血湯,芍藥甘草湯,加減千年健,狗脊,絡石藤,威靈仙,骨碎補,續斷,丹參,川七,赤芍,龜板,阿膠,人參,枸杞等,配合針灸,頭皮針取肩,肘,腕,指,髖,膝,踝,趾等穴位;耳針可取四肢關節相關穴位;眼針可取肝,上焦,下焦,腎等;腕踝針可朝向關節處,沿皮刺,各三針;體針可就各關節搭配相關穴位,靈活運用。在關節外周圍的筋膜韌帶因勞損,反覆的發炎疼痛,組織腫脹,形成沾黏,則可以考慮以小針刀處理,鬆解沾黏組織緩解關節疼痛。

(原載於109年3月23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