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耳穴簡介  

 耳穴是耳廓皮膚表面與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也是脈氣輸注的所在。所以耳廓上能反映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部位均統稱為耳穴。耳穴是耳廓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特定點。
 當機體組織或器官發生病變時,耳廓上相應部位的耳穴就出現各種陽性反應,對耳穴的陽性反應,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刺激,就可以對其病理過程發生影響,促其逆轉或消除。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說,耳穴是能產生針感的感受裝置比較密集的部位,耳穴是資訊的接受站,也是輸出站,而經絡、神經體液等是資訊的通路。針刺資訊是由感覺神經傳入及隨後上傳到腦才產生的針感。針刺傳入資訊,對傷害性刺激傳入資訊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突觸前抑制過程。由於耳穴與機體有密切的聯繫,由於耳穴與神經、體液、臟腑、生物電等又有極其複雜的多途經、多層次的聯繫,人體患病時,再相應的耳穴上以多種形式的陽性反應表現出來,因此,人們可以透過穴進行治療疾病。所以人們通常又把耳穴稱為反應點、反射點、敏感點、陽性點、壓痛點、低電阻點、良導點、治療點等等。
 人體正常的耳穴與疾病相關的耳穴,存在的方式和反應的形式不同。正常時耳穴分布大致為一個區,區中有一代表點,當人體患病時與疾病相關的耳穴會以不同的形態、不同範圍大小形式顯現出來,患病時,相關耳穴隨機體病理變化而變化,隨著病理過程演變而演演變,常伴有變色、變形、丘疹、脫屑、血管充盈等,當機體內發生嚴重的病理變化,缺血、缺氧時,相關耳穴可見明顯變形、水腫,甚至耳廓皮膚組織變得質薄、脆,一觸即破,有組織液及血性滲出液滲出,此時的耳穴,並不是以點的形式存在,而是變成區呈現大範圍的病理型態變化,因此耳穴的病理形態學與機體病理變化相一致,當人體疾病痊癒後,在耳穴尚可見到一留下永久性的反應性病理痕跡。

 


 

 

按耳穴的類型分為六大類:相應部位穴位、五臟六腑穴位、神經系統穴位、內分泌系統穴位、特定功能穴位、耳背穴及其他穴位。
 按特定穴位出現的形式歸類,在臨床上有特定診斷與治療耳穴有五種形式:點、區、溝、線、經。
 小小的耳廓佈滿了密密麻麻的耳穴點,乍看起來耳穴是雜亂無章的,很難學習和記憶,而實際上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規律的,他在耳前外側面的排列像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軀幹在中間。內臟器官在耳廓代表區的型態與器官自身的型態頗為相似,往往呈現”投影”的對應關係。耳前控制人體的前面、五臟六腑、組織器官和五官七竅,耳背控制人體的背面、神經系統、肌肉骨骼等運動系統。左耳控制人體的左身組織器官;誘餌控制人體的右半身器官。

(原載於108年12月16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