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免疫治療後皮膚癢中醫調理  

 皮癢顧名思義,就是皮膚上的瘙癢,多源於機械、化學、熱和電等刺激。由組胺所引起的癢的主要傳入神經為無髓鞘的C-纖維。人類C-纖維有對於機械性敏感和不敏感的兩種傷害感受器。前者多感受疼痛,後者多感受組胺引起的癢。不過這還不能解釋機械性瘙癢和不涉及組胺的無眩光反應條件下的瘙癢。所以現在不能排除皮癢性神經纖維有多層次的可能。
 瘙癢刺激感不是均勻分布在皮膚,而是像疼痛一樣密度地分布在隨機點。總體而言,癢的感覺介於最上層的皮膚的三角洲和傷害感受器之間。
 皮膚內並沒有癢覺的受器,皮膚癢的感覺是源於一些位於表皮基底細胞附 近的游離神經末稍,在經過物理的刺激或是化學物質的活化之後產生神經衝 動,經由C-fiber傳到脊髓的背角,再經由脊髓視丘徑傳到大腦皮質產生癢的感覺;除了這個路徑外,中樞的嗎啡受體在癢的感覺中似乎也有所關聯,因為很多接受脊髓內嗎啡藥物止痛者也會有皮膚癢的感覺。有很多化學介質會活化剛剛所提到的神經傳導路徑而產生癢的感覺,最常見也最為我們所知道的是因為皮膚內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而刺激活化C-fiber 產生癢感,這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尤其常見;血清素則是在尿毒症或是膽汁滯留等所引起的皮膚癢上伴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一些血清素抑制劑已經被證實可以改善這些病人的皮膚癢。
 免疫療法是促進體內免疫細胞活化,被活化的細胞就像是變強壯的孩子,亂衝亂撞,不僅攻擊了癌症細胞,同時也可能攻擊到皮膚細胞,才會出現皮膚副作用。因此不是因為治療效果不佳,才出現皮膚不適的症狀,而是有治療成效才會出現皮膚副作用。

 


 

 

 根據統計,大約有三成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會出現皮膚副作用,但沒有出現皮膚副作用的患者,也不要認為是免疫療法無效,有些患者的反應,不一定是反映在皮膚。免疫療法後出現最常見的皮膚副作用為搔癢、紅色斑丘疹,其餘還有乾癬樣、濕疹樣、苔蘚樣皮膚炎等,以及零星的嚴重個案,如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類天皰瘡等。
 免疫治療後,引起的皮膚癢主要以紅、癢、刺來表現,屬氣陰不足,陰虛有火,血熱為主,治療上以滋陰降火,益氣養陰,清熱涼血為主,臨床以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丹皮、赤芍、生地、仙鶴草、藕節、羚羊角涼血解毒化瘀,竹葉,連翹,玄參,清熱透邪,既清氣分之火,又涼血分之熱;若有紅斑,可加大青葉,升麻,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配合針灸調節免疫系統,抑制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有著很好的止癢效果。頭皮針可取百會透太陽,四神聰,額中帶;耳針調理免疫系統相關系列穴位;眼針取八卦針;體針取百會,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公孫等。針藥並用,改善免疫療法所帶來的皮膚癢,效果很好。

(原載於108年11月18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