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腦性麻痺針灸治療          

   「阿姨,這是您的麵包,謝謝!」清晨,空氣清新,瀰漫著一股花香,走入麵包店,小君努力咬出一字一字,面部肌肉有點吃力歪斜,招呼著櫃檯結帳的女客人。看到我來,連忙揮著不太協調的手勢,配合顫抖的語調,熱情中帶著誠懇。她一位19歲的腦性麻痺患者,藉著打工經歷,淬煉人生。

    腦性麻痺最早在1839年由英國整型外科學者WillianJohnLittle博士發現,並首先在lancet雜誌上報導了因難產發生腦損傷引起痙攣性癱瘓的病例,因而被命名為Little氏病。其定義為從受孕到新生兒(生後四週之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症狀在2歲前出現。應排除進行性疾患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和一過性的運動發育落後,病因清楚者應冠以疾病名稱或某個疾病後遺症。

診斷腦性麻痺須包括三要素:
1.發育性:腦在生長發育時期受到的損傷。2.非進行性:損傷的病變是非進行性。3.永久性:症狀不是一過性,而是永久的運動障礙。

其病因可分如下:
1.出生前:父母吸煙、酗酒、先兆流產、妊娠用藥、接觸毒物、外傷、妊娠中毒症、風濕病、梅毒、糖尿病、弓形體病、胎盤功能不良等。

2.周產期:產鉗分娩、臀位分娩、產程過長或急產、生後窒息、早產兒、未熟兒或過熟兒、雙胎或多胎、核黃膽等。

3.出生後:頭部外傷、顱內出血、抽搐、感染、中毒、營養障礙等。三個時期以周產最多,佔70-80% ,其次是出生前約20-30%,出生後最少,佔10-20%。

    其生理分類可分為:1.痙攣型2.手足徐動型3.強直型4.共濟失調型5.震顫型6.肌張力低下型7.混合型8.分類不明型。

    常伴隨障礙如下:語言障礙、智力障礙、癲癇、視覺障礙、聽覺障礙。 腦性麻痺屬傳統醫學「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五遲:立遲、行遲、齒遲、語遲、髮遲。五軟:頭項軟、口軟唇弛、手軟腕下垂、足軟無力、肌軟鬆弛。五硬:頭硬、頸硬、手足硬、腰硬、肉硬。

    《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骨,脈道以通,血氣以行。」從出生前稟受先天父母之精氣血,到出生後稟受後天水穀之精微,在經絡和其他臟腑輔佐下,完成人的正常發育。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後天水穀精氣失養,氣血虛弱皆是造成五遲、五軟、五硬的主因。

    針灸在腦性麻痺治療上扮演十分重要角色,透過經絡穴位的刺激,增加神經元突觸的電位,建立新的聯絡,恢復興奮傳遞功能,發揮代償作用,改善腦損傷。年齡越小,腦的可塑性越大,恢復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早期治療,可獲得較好療效。

    常見針灸治療重點如下:
1.頭皮針:在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循到頭部上的經脈有八條,十二經別的脈氣都上達頭面部,與頭皮有關。因此頭部分區、分帶,是治療重點,影響小兒全身精、氣、神,及未來發育。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位不宜針刺。可小心配合顳側、後枕、額部穴位。
2.四肢針:針對痙攣、徐動、強直、震顫、張力過強過弱,配合經絡循行,井滎前原經合為基礎,改善四肢協調及活動度。
3.語言治療:語言區、舌下區、啞門、風府等加強療效。
4.視覺障礙:配合眼針療法,改善腦損傷及視覺障礙。眼科專書《銀海精微》首為五輪八廓總論,經歷代醫家發展,至今大陸醫家彭靜山融合出眼針療法,值得後輩學習,應用於腦性麻痺,效果很好。 聽覺障礙: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可搭配運用。耳針的配合,亦十分重要,耳穴和人體各部存在著生理的內在連繫,外耳輪廓猶如一捲曲的胎兒,五臟六腑各部對應著外耳輪郭各點,靈活運用耳針,有助腦性麻痺治療。

    另外配合中藥補腎益肝,恢復腎氣,調節脾胃,培益氣血,以運化水穀,全面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補肝腎入手,腎充則髓實,再酌加開竅的藥物,針藥並治。 腦性麻痺患者的心理問題、重症身心障礙、全面復健、特殊教育、職業問題、社區復健等各方面需要整個醫療團隊、政府政策配合一起努力,需要多一點社會關懷,支撐鼓勵病童和家人一同走過漫漫人生路!加油吧,願你我的愛,讓他們更加堅強,社會充滿溫暖,更加祥和。

(原載於93.04.12中華日報養生保健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