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中醫治療重症肌無力  

 肌無力症為骨骼肌中神經肌肉交接處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為容易疲勞且有無力的現象,在中國醫學書籍,宋朝的聖濟總錄中曾提到「風殫曳」一病, 文中描述的症狀與肌無力症頗為相似。

 重症肌無力,是長期的神經肌肉疾病,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肌肉無力。最常影響眼部、臉部及吞嚥相關的肌肉。會造成複視、眼瞼下垂、說話困難及行走困難等症狀。重症肌無力可能會突然發生。患者多半有胸腺過大或是胸腺瘤的情形。

 重症肌無力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是因為抗體堵塞或是破壞神經肌肉接點中的尼古丁受器,因此神經脈衝無法引發肌肉收縮。有一種罕見的神經肌肉接點遺傳疾病也會有類似症狀,稱為先天性肌無力綜合徵。肌無力的母親所生的嬰兒,在出生後頭幾個月也有會有類似症狀,稱為新生兒肌無力。

 運動神經上的動作電位到達軸突末梢時,會使得細胞外的鈣離子流入細胞內,促成軸突末梢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乙醯膽鹼和突觸後膜上的接受體結合後,開啟鈉離子通道,引發肌肉內一連串的生化反應,而造成隨意肌的收縮。這個包含運動神經軸突末梢和突觸後的肌細胞膜的區域,我們稱之為神經肌肉接合。不論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異常,或是突觸後細胞膜的病變都會造成運動功能的障礙,在臨床上我們稱之為神經肌肉傳導異常有關的疾病,而重症肌無力則是其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也是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一種。

 

 

 病人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肌肉無力,其中又以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的無力最為常見,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是以眼瞼下垂,複視或視力模糊為初發症狀,經過長時期的追蹤後,還是有的病人只有眼外肌無力的症狀,這一群我們稱之為眼肌型肌無力症,其餘的病人除了眼外肌無力,尚合併肢體、頸部、臉部,吞嚥甚至呼吸肌的無力,稱為全身性的肌無力症。無力症的特點在於症狀隨著肌肉的反覆使用而加重,在休息或睡眠後可以改善。因此病人常常在早晨起床時肌力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時,卻出現複視、眼皮下垂等症狀,同時頭抬不起來,說話變得咬字不清,神經學檢查常有不對稱的眼瞼下垂,而眼外肌的無力,以內直肌最為常見,病人因眼瞼下垂,會利用額肌的收縮使眼瞼上拉,因而出現額頭皺紋。咀嚼肌和吞嚥肌肉的無力,特別是軟顎,易使食物殘渣留在鼻咽腔中,同時說話帶有鼻音,頸部則是伸肌的無力比屈肌明顯,因此病人頭部下垂,四肢的肌力在檢查過程中依檢查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弱。其他神經學檢查,包括感覺、自主神經及小腦平衡系統則為正常。

 一般而言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演進而加重,在病發的頭兩年最為明顯。體溫升高、懷孕、月經週期,影響神經肌肉傳導的藥物,或合併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症時,會使疾病惡化。

 中醫治療重症肌無力主要是調節免疫系統,避免旺盛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造成一系列的重症肌無力的症狀,臨床上視患者的症狀辨證,當急性期時,自體免疫活性強,常需藉由清熱解毒,涼血行血,滋陰降火來減少乙醯膽素接受體的抗體產生,避免接受體的破壞和數目的減少,龍膽瀉肝湯、五味消毒飲等清熱解毒,犀角地黃丸(去犀角)涼血行血,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配針灸調節免疫系統,效果更佳!頭皮針可用額中帶、百會透太陽、眼區、額旁一、二、三帶;眼針可用肝、上焦、肺等;耳針可用目一、目二和調節自體免疫系統相關穴道;體針視病情變化,辨證取穴。
(原載於108年06月10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