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中醫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最常見的致死性神經肌肉疾病之一,是由於脊髓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變性,導致患者近端肌肉對稱性、進行性萎縮和無力,最終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居致死性常染色體遺傳病第二位。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發病率為1/6000~1/10000,若夫妻雙方生過一個SMA患兒,則再生患兒的概率為25%,生無癥狀的攜帶者的概率為50%,生一個正常的孩子的概率為25%。

 神經原性肌萎縮常見的原因為廢用、營養障礙、缺血和中毒。前角病變、神經根、神經叢、周圍神經的病變等均可引起神經興奮衝動的傳導障礙,從而使部分肌纖維廢用,產生廢用性肌萎縮。另一方面當下運動神經元任何部位損害后,其末梢部位釋放的乙醯膽鹼減少,交感神經營養作用減弱而致肌萎縮。肌原性肌萎縮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還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帶或面肩肱型的肌營養不良患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可分下列三型:

 Ⅰ型,又稱重型、急性型、嬰兒型,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即出現癥狀,病患之四肢及軀幹因嚴重肌張力減退而呈現無力癥狀,頸部控制、吞咽及呼吸困難,哭聲無力、肌腱反射消失,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Ⅱ型,又稱中間型,其癥狀常出現於出生后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病患之下肢呈對稱性之無力,且以肢體近端較為嚴重,患者無法自行站立及走路,有時可見舌頭及手部顫抖,肌腱反射消失或減弱,但臉部表情正常,患者可依靠物理治療及呼吸照護存活至成年,孩童期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占很大比例。

 Ⅲ型,又稱成人型,屬於輕型脊髓性肌萎縮症,其發病年齡從一歲半至成年。以輕度、對稱的肢體近端肌肉無力為表徵,下肢較上肢易受侵犯,在跑步、跳躍及上下樓梯時會有輕度不便,肌腱反射減弱,通常此類患者長期存活率高。

 中醫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首重健脾胃,補氣血,行氣活血養血。脾胃主肌肉,脾胃土氣足,氣血充盈,全身循環好,則萎縮之肌肉才有可能重新長出,臨床常以參苓白?散合人參養榮湯,當歸補血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川芎等。配合針灸,頭皮針可以百會透太陽,頭、頸、腰、背等穴位,額中帶,額旁一、二、三帶,肩、肘、腕、指、髖、大腿、膝、小腿、踝、趾等;眼針可取肝、上焦、下焦、脾、胃等;耳針可取四肢相關穴位,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臀等。體針可取肩腢、曲池、合谷、血海、脾關、伏兔、陰市、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崑崙、跗陽,配合電針刺激,有助萎縮之肌肉重新長成。

(原載於108年04月22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