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耳穴針灸診治簡介  

 耳穴診斷法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兩千年前成書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等明確的記載,歷代醫學家通過大量醫療實踐和臨床總結,使耳穴望診法不斷充實和提高。

 耳穴診治起源於中國。早在《內經》成書之前,古代醫學家就累積了不少關於耳與整體相聯繫的經驗和知識,並將其加以總結歸納,編入早期醫學文獻中。1973年,中國文物考古工作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就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經脈學和灸療學專著。在《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記載耳與上肢、眼、頰、咽喉相聯繫的「耳脈」。這說明已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觀察,並形成了初步理論。中國第一部經典醫著《黃帝內經》和歷代著名醫學專著中,又詳細記述了耳和經絡的關係、耳與臟腑的關係以及借耳診治疾病的理論和具體方法等。

《內經》中不僅將「耳脈」發展成了手少陽三焦經,而且對耳與經脈、經別、經筋的關係都有比較詳盡的記載。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晴,其別氣走於耳為聽。」

 到了宋代,楊士瀛說:「十二經脈,上終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並。」至金元時有關耳部經絡的闡述出現了盛況。如劉完素《六書‧耳鳴》篇提到「蓋耳為腎之竅,交會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

 到了明代,耳部經絡又有深入闡述。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從八脈角度闡明了耳和經脈的關係,如陰陽二蹻脈循行「入耳後」;陽維脈「循頭入耳」。

 清代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中說:「陽蹻......下耳後,入風池而終。」由此可見耳與十二經絡關係最為密切,耳廓雖小,卻是諸經通過、終止、會合的場所,上述這些論述與記載為後來耳針的發展奠定了理論根據與研究基礎。

 現代的耳穴診斷方法,是一種綜合系列的診斷法,耳穴診斷法本身融合了中西醫結合診斷疾病的特點,這種診斷方法是以解剖學、胚胎學、遺傳學為基礎,以生理學、病理形態學及臨床病因學、臨床症狀學進行分析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新型方法。

 耳朵就像懷孕人體媽媽的子宮倒懸一個胎兒,耳穴相對應臟腑、四肢、腺體、脊椎骨、生殖器、五官等,透過古代傳統的醫理,統合現代生理、藥理、病理、解剖、神經傳導等理論,耳穴針灸治療面對臨床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常有很多令人驚豔的臨床效果。

(原載於108年01月21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