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中醫治療痙攣性斜頸  

 痙攣性斜頸指原發性頸部肌肉不隨意收縮引起的頭頸扭轉和轉動為表現的症侯群。以成人肌張力障礙局限性發作最常見,稱為特發性頸肌張力障礙更確切。這種頸部肌肉不自主的異常運動尤其會在患者處於公眾場合或緊張繁忙時加重。

 病情多變,從輕度或偶爾發作至難於治療等不同程度,本病可持續終身,可導致限制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畸形,病程通常進展緩慢,1-5年後呈停滯狀態,約10%-20%病人發病後5年內可自發痊癒,通常為年輕發病病情較輕者,1/3病人有其他部位張力障礙的表現,如眼瞼、面部、頜或手,不自主運動(如痙攣)在睡眠時可消失。
痙攣性斜頸確切病理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以下相關:

 1.遺傳因素:部分成人肌張力障礙局限型發作是由遺傳決定的。  

 2.外傷:外傷一直被認為是痙攣性斜頸的病因,文獻報導9%-16%的病人有頭部或頸部外傷史,通常發生在發病之前的數週至數月間。  

 3.前庭功能異常:前庭異常並非屬於原發異常,其他類型的局限性肌張力障礙(如:書寫痙攣、瞼痙攣)也可與痙攣性斜頸伴發。耳聾、眩暈和共濟失調不屬於痙攣性斜頸的特徵。許多患者沒有前庭反射異常,而有較長時間痙攣性斜頸,這也許前庭異常繼發於痙攣性斜頸引起長期頭部姿勢異常。

 4.其他:短時或長時間的頸部震動刺激發現,患者頭位改變存在明顯差異,這是由於周圍本體感覺刺激發生改變,使中樞性控制頭頸代償扭轉調解功能受累,傳入神經衝動的中樞整合功能發生障礙。 

 痙攣性斜頸的臨床表現可以分成4種型別。
1.旋轉型:頭繞身體縱軸向一側做痙攣性或陣攣性旋轉。根據頭與縱軸有無傾斜,可以分為3種亞型:水平旋轉、後仰旋轉和前屈旋轉。旋轉型最常見,其中多見後仰型,水平型次之,前屈型較少。此外根據肌肉收縮情況,又可分為痙攣和陣攣兩種。前者頭部持久強直地旋向一側;後者則呈頻頻來迴旋動。
2.後仰型:患者頭部痙攣性或陣攣性後仰,面部朝天。
3.前屈型:患者頭部向胸前做痙攣性或陣攣性前屈。
4.側攣型:患者頭部偏離縱軸向左或右側轉,重症患者的耳、顳部可與肩膀逼近或貼緊,並常伴同側肩膀上抬。 

 中醫治療痙攣性斜頸,藥物以養肝血柔筋,讓肌腱韌帶放鬆,改善痙攣,方以芍藥甘草湯合四物湯,加減葛根、木瓜、丹參、川七、赤芍等;配合疏肝理氣解鬱、緩和緊張,可有效減少痙攣發作,方以加味逍遙散合甘麥大棗湯,加減合歡皮、夜交藤、茯神、柏子仁等。

 配合針灸,頭皮針以頭部區、頸部區、背部區下針、再加上百會透太陽、額中帶、風池等;耳針可調節自律神經,放鬆情緒,改善痙攣。體針常用穴位如下:天容、天窗、臂臑、陽白、合谷、肩井、扶突、安眠等。可配合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放鬆交感神經,療程約30次,每天1次,左右頸輪流打,有助於痙攣改善。

(原載於107年08月05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