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乳糜瀉 麥粉引起的腹瀉  

 拉肚子的原因很多,但進食麥粉引起的腹瀉則不多見。這種腹瀉很特別,只要進食麵粉製品就會拉,又稱乳糜瀉。
 麥膠性腸病又稱乳糜瀉、非熱帶性脂肪瀉,在北美、北歐、澳大利亞發病率較高,國內很少見。男女之比為1:1.3~2.0,女性多於男性,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發病高峰年齡主要是兒童與青年,但近年來老年人發生本病的人數增多。
 本病與進食麥粉關係密切,大量研究已證實麥膠可能是致病因素,故最近將病名改為麥膠性腸病,並認為發病機理是遺傳、免疫和麥膠飲食作用的結果。患者對含麥膠(俗稱麵筋)的麥粉食物異常敏感,大麥、小麥、黑麥、燕麥中的麥膠可被乙醇分解為麥膠蛋白(即麥素gliadin),可能為致病因素。
 麥素含豐富谷氨酸和脯氨酸,應用電泳技術可分離為α、β、γ和δ4種麥素。α麥素對小腸粘膜具有毒性,麥膠蛋白對腸粘膜的毒性在繼續水解後消失。正常人小腸粘膜細胞內有多肽分解酶,可以將其分解為更小分子的無毒物質,但活動性乳糜瀉病人腸粘膜細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將其分解而致病。

 本病的免疫病理研究發現,在活動性乳糜瀉病人的血、小腸分泌物及糞中可檢出醇溶麥蛋白抗體,近來亦可檢出肌內膜和網狀蛋白的IgA抗體。在禁食麥膠膳食一段時間後,再進麥膠食物時,患者血清中溶血補體和C3急劇下降,並可測出免疫複合體。小腸粘膜活檢可見到上皮間淋巴細胞增多,原位增殖,其中主要是致敏T細胞,體外器官培養實驗表明T細胞激活可造成小腸絨毛萎縮和腺體隱窩增生,以上均可提示本病是麥膠引起的一種免疫性疾病。本病具有遺傳傾向,與MHC基因密切相關,已觀察到患者家屬中多人得病,在家族中的無症狀者,可檢出有醇溶麥蛋白、網狀蛋白及肌內膜蛋白抗體攜帶者。
 起病大多緩慢,症狀差異很大,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即嬰幼兒(添加麥類食物後)及青壯年。病程表現為發作與緩解的波動性,進食麥類(小麥、大麥、黑麥、燕麥)食物症狀加重(活動期),忌麥類食物症狀緩解。
 1.消化道症狀 腹瀉是主要症狀,典型者為脂肪瀉。可伴有腹脹、腹鳴等。
 2.營養不良症狀 軟弱、乏力、消瘦、體重減輕,若有低蛋白血症可出現下肢浮腫;口炎、舌炎、貧血、皮膚粘膜出血傾向;骨痛、手足搐搦、感覺障礙、末梢神經炎等。
 乳糜瀉跟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黏膜細胞有關,透過針灸調節免疫系統,可有效抑制T細胞激活,改善小腸絨毛萎縮和腺體隱窩增生,耳針是調節免疫系統重要部位,透過特定穴位組合,可產生很好的效果,改善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黏膜。配合頭皮針、眼針相關穴位例如:中焦、脾胃、小腸等,配合十四經絡穴位:五柱穴、天樞、氣海、關元、大腸俞、小腸俞、三焦俞、足三里、內關、百會、三陰交等,可讓免疫系統穩定,有效改善乳糜瀉。針灸在免疫系統調節,有著很好的作用,臨床上可多利用。

(原載於106年12月04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