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的小朋友復健的路十分辛苦漫長,不僅患者很累,照護的父母更是要多出許多耐心和體力。針灸在腦性麻痺的治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小朋友的幫助很大。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簡稱CP),又稱腦性癱瘓,是在幼年早期出現的永久性運動障礙統稱。
常見病因如下:
1.先天性的原因:有胎兒期腦部發育異常導致的小頭症等,或其他的腦部畸型,以及風疹、毒漿體屬的感染、妊娠中毒等。
2.出生時的障礙:有難產、胎盤環不全等導致的氧氣不足狀態。以及新生兒嚴重黃疸(包括母子間血型不合的胎兒性母紅血球症),演變成的核黃疸。
3.後天性的原因:主要是3歲以前罹患的腦炎、脊髓炎、血管性障礙、頭部外傷等。
上述各種疾病,都會造成腦性小兒麻痺,不可不慎。
腦性麻痺的症狀及特徵:最主要的症狀,就是運動障礙。 腦性麻痺分類及其運動特性:
依神經肌肉系統被牽連的部位分:1.單癱。2.下肢麻痺。3.半身麻痺。4.三肢麻痺。5.四肢麻痺。
依神經肌肉系統被牽連的型式分:1.痙攣型。2.指痙型動作徐動型。3.運動失調型。4.無張力型。5.顫動型。6.強直型。7.未分類型。
依神經肌肉系統被牽連的程度分:1.輕度:病兒無需特別照護,可做一般日常活動,不需肢架亦可步行。2.中度:病兒有輕度語言及步行障礙,需使用肢架,裝具等來從事日常活動。3.重度:病兒有嚴重之神經肌肉系統失調症。
各類型腦性麻痺之臨床特徵:
痙攣型:
約占50%~70%,為錐體系統之病變,病變位置在大腦。
1.誇張的肌腱反射,及持續性的踝關節陣攣。2.拉張反射度降低。3.肌肉緊張力增加。4.上肢出現的是曲肌痙攣。5.下肢出現剪刀式姿勢。6.2-3個月大的時候,當手應可張開時卻仍持續地緊繫著。7.不正常反射之出現,不正常的驚嚇反射比平常的彎曲度為少,持續性不對稱頸部張力反射,如抓握反射、交替伸直反射。8.病肢變短或溫度較低。9.運動發育延緩。10.攣縮及畸形。 |
|
指痙型動作徐動型:
約占25%,以不隨意肌肉活動為其特徵,乃錐體外病變所引起之結果。
1.不隨意動作:不自主的,無目地的,不能控制的以及不相協調的動作與姿勢,動作會扭曲。2.不正常的肌肉緊張力,緊張力飄忽不定。3.通常多為四肢麻痺,而且還包括頭、頸、面部,少有半身麻痺或下肢麻痺情形。4.上肢受牽連的程度甚於下肢,因此手部常出現許多奇怪的動作。5.強直張力反射之影響較大。6.容易發生畸形,但攣縮的機會較少。7.語言問題-發聲器官若令隨意動作,則發音困難。
運動失調型:
主要是小腦的病變所引起。
1.不協調動作。2.肌肉無力、低張性。3.震顫。4.不正常步態、下肢被牽連的程度甚於上肢,因此步態 常為寬底,不穩定、而且緩慢。5.常出現眼球顫動現象。多半在6個月後伸手抓東西時有運動失調現象,甚至到1歲時由於步態笨拙,經常跌倒才被診斷出來。
無張力型:
1.肌肉低張小,沒有主動收縮,沒有自發性動作。2.常會影響到控制呼吸的肌肉。
顫動型:顫動是種不隨意的、節律性的交互動作。由於基底核或小腦的病變所引起。
強直型:是一種鉛管式的動作或齒輪式的動作。被認為是拮拉肌的興奮與抑制作用不協調的結果。
1.肌肉為高張性。2.沒有拉張反射,陣攣及不隨意動作。3.連續的肌肉僵硬現象,從事被動動作時阻力很大。
未分類型:
這類病人較少。
針灸治療腦性麻痺的患者,不論是吃奶、咀嚼、吞嚥功能的改善,到聽覺、視覺、知覺、語言、情緒障礙、學習不能的加強,更重要是神經肌肉系統受損,造成的運動障礙,各種不同的類型,皆可透過頭皮針、耳針、眼針、舌針、十四經絡體針靈活運用,獲得很好的療效和改善。腦性麻痺所帶給小朋友身體的影響多而複雜,需有耐心針對不同的問題,細心的施予治療。
(原載於106年09月11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