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踝管症候群 好發勞動者  


  李先生,37歲,工作勞累,因兩側足踝內側疼痛引至足底麻木,休息較好,勞累加重,嚴重時影響走路,足踝內側壓痛明顯,近日愈覺足踝不適,足底麻木加重,前來求診。
 
  踝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症,由Keck於1962年首先報導。此病多發於青壯年、從事強體力勞動者或長跑運動員。

  踝管症候群的病因:

發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踇外展肌肥大以及副踇外展肌、跟骨外翻畸形、扁平足等都可使跖管的實用容積減小,引起脛神經卡壓。
2.跟骨及踝部骨折如復位不良、畸形癒合亦可使踝管容積減小。另外,踝管的基底部不光滑可產生壓迫、摩擦而傷及脛神經。
3.慢性損傷:從事強體力勞動者、長跑運動員以及踝關節頻繁高強度踝屈背伸者,肌腱滑動增多、摩擦增強,可引起腱鞘炎、腱鞘充血水腫,加之屈肌支持帶相應增厚,踝管伸縮性減小,其內壓力增高,可壓迫脛神經並影響其血供,產生神經功能障礙。另外,類風濕關節炎、老年骨關節病等患者皆可形成增生的骨贅,骨贅突入踝管亦可使脛神經受壓。
4.踝管內部因素:腱鞘囊腫、脂肪瘤、曲張的靜脈亦可引起脛神經卡壓。

 5.其他: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妊娠、大隱靜脈及小隱靜脈曲張等。

 

 發病機制:
 踝管最狹窄處在其遠端,神經分支均在此通過並穿過踇外展肌起點的纖維孔才進入足都。足底內側神經孔有跟舟韌帶為其上緣,外側神經孔的四周為踝方肌,故足外翻可牽拉支持帶和踝外展肌,使踝內側神經、血管產生扭曲和卡壓,容易出現神經受壓症狀。另外,踝關節背屈或踝屈時,屈肌支持帶在踝管處起著約束作用,防止肌腱滑脫,如果足踝部活動驟然增加,肌腱滑動增多、摩擦增強,即可引起腱鞘炎。 如足踝部活動繼續增加,則腱鞘充血腫脹日益嚴重,屈肌支持帶亦相應增厚,踝管伸縮性下降,因而踝管內壓力增高,可擠壓脛神經,影響其血供,使神經發生功能障礙。

 踝管症候群的症狀:患者起病緩慢,多發於一側。在早期,表現為足底、足跟部間歇性疼痛、緊縮、腫脹不適或麻木感,疼痛有時向小腿放射,有時沿足弓有抽搐,久站或行走後加重,有夜間痛醒病史,多數患者在脫鞋後能緩解。隨著病情進展,疼痛常逐步加重,進一步可出現脛神經在足部的支配區感覺減退或消失。

 足跟部的皮膚感覺可以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踝內側神經在踝骨以上從脛神經分出或是由於卡壓的部位在踝管下方。晚期可出現足趾皮膚發亮、汗毛脫落、少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徵象,甚至有足內在肌萎縮表現。

踝管綜合症的治療以小針刀鬆解局部組織沾黏療效最根本。
針刀治療重點如下:
1.患者姿勢:患者仰臥、屈膝、髖關節外旋,暴露踝內側,下墊小軟枕。

 2.治療點:在屈肌支持帶上緣和下緣處,分別取前後兩點。
 3.針刀方向:與脛神經走向一致。
 4.層次結構: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骨面。
 5.進針法:針切部分支持帶纖維,並沿骨緣做刀剝,縱行針切和縱切擺動。透過針刀處理,可有效改善踝管綜合症。

(原載於106年02月26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