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血栓性靜脈炎 針灸去瘀生新  


 血栓性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症的同時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四肢淺靜脈和深靜脈。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兩者互為因果。淺靜脈炎患者,患肢局部紅腫、疼痛,行走時加重,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深部靜脈炎患者,發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腫脹,皮膚呈暗紅色,有廣泛的靜脈努張或曲張以及毛細血管擴張;後期出現營養障礙性改變,伴有瘀積性皮炎、色素沉著或淺表性潰瘍,股、脛周徑較健肢粗1公分以上,行走時腫痛加重,靜臥後減輕,靜脈造影可見患肢深靜脈血管狹窄或堵塞。

 四肢的靜脈大致可分為淺靜脈和深靜脈。下肢的淺靜脈包括大隱靜脈、小隱靜脈及其分支;下肢深靜脈與下肢大動脈相伴而行,深、淺靜脈之間有多處穿支靜脈連接。兩葉狀靜脈瓣分布在整個靜脈系統內,以控制血流單向流往心臟。血栓性靜脈炎包括深部血栓形成和血栓性淺靜脈炎。四肢靜脈系統的疾病以靜脈炎及血栓形成為主,這是靜脈的解剖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   

 促發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靜脈淤滯、血管損傷及高凝狀狀態。臨床上很多涉及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均勻客觀導致靜脈血栓形成,常見者如下:1.手術:特別是骨科、胸腔、腹腔及泌尿生殖系的手術;2.腫瘤:胰腺、肺、生殖腺、乳腺及泌尿道惡性腫瘤;3.外傷:特別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4.長期臥床:如急性心肌梗塞、、中風、手術後;5.妊娠、雌激素的作用;6.高凝狀態:抗凝血酶Ⅲ、C蛋白或S蛋白的缺乏,循環內狼瘡抗凝物質、骨髓增生性疾病、異常纖維蛋白血症、瀰散性血管內凝血(DIC);7.靜脈炎及靜脈介入診斷或治療導致靜脈損傷。以上各種病因導致靜脈血栓形成的機制並非是單一的,往往是綜合因素,如手術除可對局部靜脈造成損傷外,術後長期臥床使靜脈血液淤滯;大手術後還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 

 

 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是由於血液異域及高凝狀態所引起;淺靜脈血栓形成:由於淺靜脈血栓形成不致造成肺栓塞和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針灸治療血栓性靜脈炎以增加外周血管的血液運行,行氣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為主,經絡取穴以心、肺、肝經為主,《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傳之官也,治節出焉。」《經脈別論》又說:「肺朝百脈」:說明肺能輔助心臟,主宰人體血液循行,有治理調節作用,心主血,肺主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血亦行,氣至血亦至,治療心血管疾病,不但要治心、治血,而且要補氣、行氣。因此取心、肺兩經的穴位。肝藏血,肝有儲藏血液與調節血量的功能,肝主筋。《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為罷極之本…….其充在筋」故取肝經穴位以疏經活絡,透過心、肺、肝經的穴位針灸治療,可抑制炎症的滲出,拮抗透明質酸酶,使炎症局限化,可使原靜脈血栓形成處機化和再管化,局部並可重新建立血液循環。

(原載於105年09月26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