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中醫診所
 
 
類澱粉性苔癬  


金銀花、連翹、丹參、奇芍、荊芥穗,刺蒺藜為常用治療本症中藥。


 「類澱粉」一詞是在 1854年由德國病理學家 Virchow提出,皮膚類澱粉症好發於上背部、上肢與下肢伸側,尤其以小腿脛前側量最多見,女性多於男性。臨床上常見可分為兩類,若為大頭針大小,微隆起棕色斑,略排列為線條狀,而多數線條平行排列,有如海浪波動般則稱為「斑性類澱粉症」。至於病灶為火柴頭大小,較硬而且隆起的角化性丘疹,則稱為「類澱粉性苔蘚」。

 類澱粉性苔癬的真正致病機轉目前仍不確知,不過,由於此病較常見於台灣地區、東南亞及南美洲等地,顯示可能與亞熱帶高溫潮溼的氣候和衛生條件欠佳等有關。此外,它也可能是體質、遺傳或退化、病毒所致,或者是使用粗糙尼龍浴巾或「不求人」等物搔癢後,導致皮膚輕度創傷所致。

 

 

 患者在病灶處會有搔癢的感覺,而且會蔓延至其他部位,皮膚也會乾燥,並有異物感。由於類澱粉物質在皮膚中形成,可能涉及皮膚細胞問題,包括表皮細胞、纖維母細胞,以及肥胖細胞等變化,而使一些外來物質在皮膚真皮層內沉澱,甚至沉積至突起,使皮膚呈現顆粒狀,呈灰、褐色,病灶也會變得粗硬,並會脫皮,嚴重影響美觀。

 此症開始時局部皮膚會輕微隆起,呈褐色,大小如大頭針帽,稍硬固的斑狀丘疹,並呈串珠狀連結為不規則的輕度彎曲線,而多數線條以略相同的間隔並行排列,密集在一起,整個形狀就像海浪波動後,沙灘上常見的漣漪並行線,此一程度病變即為斑狀型。

 隨著病勢進行,這些斑狀丘疹會逐漸增大,並增高為獨立半球形,呈灰褐至黑褐色的硬丘疹。初期皮膚表面光滑有光澤,其後會發生角質增殖及色素沉著,嚴重時甚至呈疣贅狀,一般而言,病灶仍有漣漪狀模樣,但因線條間的正常皮膚會逐漸細窄化,最後完全消失,而形成丘疹密集的瀰漫性局面,即為典型的類澱粉苔蘚症。

 中醫治療類澱粉苔蘚症主要以清熱解毒,去風止癢,滋陰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主,方以五味消毒飲含托裏消毒飲消熱解毒,加減荊芥、刺蒺藜、蟬蛻去風止癢,當歸、何首烏、沙參、麥冬、石斛養血養陰潤燥,丹參、奇芍、川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可酌加軟堅散結中藥如別甲、夏枯草,有助硬丘疹變軟消失。透過清熱解毒、去風止癢、滋陰養血潤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有助本症整體症狀改善。另外臨床經驗,直接在患處埋線治療,也有助症狀緩解。

(原載於103年07月14日中華日報健康專欄)


陳俊銘中醫診所
Copyright(c)2011.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

預約專線:06-234-6057、06-234-6058|傳真:06-234-6059| 台南市東區東平路60號